撰文/公民人權協會(CCHR)調查研究小組
由於AI和大數據的興起,不少新創公司運用這方面的科技,想提供民眾更多的心理健康和治療工具,造成心理健康的APP(應用程式)大行其道。
大部分的APP立意良善。有些App透過打造與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協助民眾維持身心平衡;有些APP運用輔助治療的方式,用音樂治療、正念冥想和匿名宣洩等方式,協助民眾減壓紓壓。
處方藥可以直接對消費者打廣告
然而眾所皆知,美國和紐西蘭是世界上「唯二」允許「處方藥」直接對消費者做廣告行銷的國家。根據公民人權協會總部,國際CCHR的研究報導指出,近年來,美國的心理健康APP數量激增,約有 1 萬至 2 萬款,提供了製藥業新的行銷管道,把具上癮性的精神科藥物廣告,撒向APP的使用者。
就如同任何運用於商業的APP,心理治療類的APP也會利用大數據時代的優勢,運用定向廣告投放,接觸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特定受眾。這些應用程式採用了複雜的演算法,通過分析使用者的行為、興趣和互動,來識別哪些人可以成為特定類型廣告的目標使用者。
不幸的是,媒體觀察美國的社會發現,有些心理治療APP,把更多的消費者引導朝向精神科藥物。然後,甚至利用有關使用者的資訊來個性化內容,從而影響使用者的行為。
去年,《華爾街日報》詳細報導了新創公司心理治療APP Cerebral,它的廣告購買金額,一度達到 TikTok 排名第三大廣告商的水準。(註1)規模之大,令人震驚。
Cerebral 這樣的APP公司,將使用者與治療師和精神科護士連接起來,用戶需支付月費。在美國,護士分成4個等級。有些等級的護士可以開立處方箋。
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有些被僱用的知情護士開始感到擔憂。因為護士在8個小時內,與30位病患,進行線上會議,也就是看診,之後當然開出精神科藥物處方箋。
其中一位有護士執照的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她擔心這個平臺會讓人對處方箋上癮。報導稱,公司領導曾經鼓勵員工,向 100% 沒有ADHD症狀的病人開立過動症的處方。不久前。美國政府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才發出警告。任何過動症的藥物,都有成癮性,就算是醫生開的處方箋也一樣。
心理治療APP成為沒有監管的蠻荒區
令人憂心的是,在心理健康應用程式的市場中,可不止Cerebral APP公司一家。根據報導,去年短短四周內,就有 20 家所謂的遠端醫療公司,投放了 2100 多條廣告,宣傳處方藥。我們知道每種處方藥,在藥物說明單上,都會列出適應症,也就是官方批准的用途。而這些涉及開處方藥的心理治療APP公司,投放的廣告內容,卻是該種藥物未經批准的用途,或是並沒有列出藥物風險,成為沒有監管的潛在藥物濫用的蠻荒區。(註2)
據彭博社報導,這種做法可能會加速病患的惡化。畢竟這些主動使用心理治療APP 的民眾,已經面臨複雜心理健康問題,經不起錯誤診斷或濫用藥物的危機。(註3)
一旦民眾被引導進入這些心理健康APP,他們可能很快得到診斷或被貼上精神疾病標籤。需要知道的是,精神病學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列出來的任何精神疾病診斷,都無法像其他專科醫學疾病一般,通過任何物理或神經生物學測試、腦部掃描或 X 光片來檢測或確認,因此這些診斷總是來自醫生或護士主觀的視角。
也因此,無論診斷來自醫生還是所謂的AI心理治療APP,都跳脫不出DSM的模版。而對任何精神障礙診斷的「治療」,幾乎都是精神科藥物。
國際CCHR呼籲美國政府制定法規,需要監管及限制這種人工智慧定向投放的心理健康廣告和提供精神科處方藥物APP的潛在傷害和誤用,以保護民眾免於精神科藥物成癮。
(註1)https://www.wsj.com/articles/cerebral-adderall-adhd-prescribe-11654705250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聯絡方式:
E-mail: cchrtwn@cchr.org.tw
地址:802高雄市苓雅區廣東一街91巷28號
電話:07-722-8011
台灣官方網站:www.cch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