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君卉老師(親子教育專家)
我輔導過許多過動兒,他們是一群天資獨特的孩子,卻因為上課不專心、坐不住、搞叛逆,而開始吃藥。
他們『變得過動』,事出必有因,『教育』才是關鍵!
天才頑童需要被理解與肯定,也要懂得欣賞他們的『亮點』!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思考,幫助他們先了解狀況,用對方法,而不是攻擊孩子的『缺點』,一昧貼標籤。
一位高中女學生告訴我,她吃了過動兒的藥,開始心悸不舒服,暴瘦長不高。她不能理解大人的想法,說這是讓她上課變專心的藥,醫生竟然還說完全沒有副作用。後來在我輔導她的過程中,發現她是因為某種學習障礙,而造成她讀書不能專注的徵兆。我教了她學習方面的技術,並給予大量認同、讚美,結果她不但各科表現良好,更是位充滿藝術天份的創意青年!
另一位小二的孩子則是因為重金屬和慢性過敏的問題,而出現過傾向。經檢查,他身體的汞含量超標;另外,他吃素,竟檢測出對『豆漿』重度過敏。媽媽把這兩個因素排除,他的過動現象就不藥而癒!因為身體的不適讓他變得『躁動不安、情緒失調』, 加上他個性活潑好動,喜歡冒險刺激,大人們就認定他是過動兒。
請問哪個孩子不對這世界充滿好奇心?探究新事物是他們的天性,這才是正常的小孩!這孩子身體調養好後,開始喜歡研究,短短時間內,他所學到的資料已遠遠超過同年伙伴所能理解的科學範圍,連都老師讚嘆不已!
有一位媽媽在我演講後,認同我不用藥的觀點,並要我大聲疾呼,廣為宣傳。她的國一小孩是其他人眼中調皮搗蛋的『過動兒』,身邊的人建議她帶孩子服藥,而她堅持不要。自己的孩子自己救!她看見孩子叛逆是有原因的,開始學習和孩子溝通,當他情緒的魔法師,傾聽孩子的內心聲音。又帶他去學跆拳道,發洩精力和釋放壓力。一年後,他現在變得有禮貌,體貼又善解人意,是個懂事的少年兒。
以上談到的是幸運的孩子,因為他們有個智慧的父母!
我也聽到一位媽媽的痛苦告白,她非常後悔自責帶孩子去身心科就診,從此踏上不歸路。她是個相信醫生權威,配合餵兒子藥的乖乖母親。最後她問醫生,兒子服用過動兒藥物已九年,何時可以變好?醫生並沒有給答案。她看不到孩子有健康的未來,對於用藥更是充滿著疑惑!
我輔導的案例中也發現孩子的『好動』原因常是過敏。十個過敏兒有九個都被冠上『過動兒』名號,這是過敏造成的不舒服現象,卻被歸類為過動症狀。睡眠不足、飲食不均衡和食用太多糖及色素也會使孩子分心衝動。E世代的孩子滑手機,玩平板,沒有大量的戶外活動去釋放體能。甚至還有弱視孩子,由於課堂中看不清楚黑板的字,跟不上學習,竟被叫成上課愛講話、心不在焉的扭動小孩。
美國的『水怪』菲爾普斯是得到八面奧運金牌的游泳選手,他曾是個『過動兒』,他的母親在他學游泳的過程中,發現他可以持續專注四個小時,哪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世界麵包冠軍師父吳寶春也說,自己小時候像『過動兒』,愛玩、坐不住,不喜歡讀書,總是放牛班的最後一名。而現在他成就不凡,更是臺灣之光!
童年是充滿創意想像的,小小身體有用不完的精力,小腦袋瓜有想不盡的點子!每個孩子擁有特別的天賦才能,『因材施教』才是王道!就算是大人,如果是有興趣的事物,會比較專注吧?如果是不感興趣的事物,哪會專心呢?我們身處尊重個體差異的多元化民主社會,但我卻看到大人們一再強調『同一性』,打壓孩子的『獨特性』。過去教育是提倡『五育並進,適性發展』,但現在精神科擬訂的過動兒篩檢表,卻在貶低孩子的『個性才能』,將他們歸類為『不正常』的小孩。對這群手無寸鐵又毫無反抗能力的兒童而言,這種做法真是非常不人道也不公義。
天才孩子也需要伯樂爸媽,讓教育回歸教育,給孩子一個自由快樂的『不用藥年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