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憂鬱劑的「科學」理論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公民人權協會調查研究小組

精神病學堅信60年的憂鬱症「科學」理論終於被推翻了,今年七月(2022),倫敦大學學院的數位資深科學家,回顧了幾十年來發表的 17 項關於「血清素低下會導致一個人憂鬱」的大型研究,結論卻是所有研究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這個被精神科宣稱了六十年的「神話」,終於破滅。(註1)

這件事在醫療界捲起震撼,對於相對弱勢的一般民眾,乃至憂鬱症患者,又代表了什麼呢?

憂鬱症患者,誰被抽血檢查過血清素低下?

抗憂鬱劑的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是從血清素低下假說而研發出來的抗憂鬱劑。過去即使有幾位觀點前瞻的精神科醫生,質疑憂鬱症與低血清素有關的證據,但是也沒有公開的告訴大眾。

另方面,儘管因為抗憂鬱劑不再是專利,利潤較低,藥廠對它已經失去了興趣。但是直到今天,媒體和一些醫學界人士仍在繼續告訴人們,憂鬱症是由化學物質失衡引起的。

餵人吃藥的精神科/身心科醫生,只告訴病人:「你憂鬱,因為血清素低下」。這些開藥醫生曾告訴民眾,其實血清素可以測量,用抽血檢查,就能得知一個人的血清素是多少嗎?又有多少醫生真的在餵民眾SSRI之後,負責任的追蹤血液中的血清素濃度?是否濃度已經超標,而患者依然憂鬱?

論文主要作者喬安娜·蒙克里夫教授(Joanna Moncrieff),她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精神病學教授,也是批判精神醫學網絡(Critical Psychiatry Network)的共同主席。蒙克里夫教授在她的部落格文章說:「我們的研究顯示,沒有證據表明憂鬱症患者血清素水平比較低。這意謂抗憂鬱藥的作用方式與最初認為的不同。」

她進一步解釋:「我們知道SSRI 會改變血清素,因此,如果它們不能糾正潛在的缺陷,那麼它們實際上正在改變我們正常的大腦化學物質。改變大腦化學的藥物,會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態和情緒。例如,酒精會改變我們的大腦化學成分並影響我們的情緒。」(註2)

服藥人口迭創新高,成功的是行銷而非治療

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提到:80% 或更多的民眾,到現在仍然認為憂鬱症是由腦部的「化學失衡」引起的。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從2015-2018年的統計,美國目前有13%的成年人、18%的成年女性,在過去30天內服用了抗憂鬱劑。總體而言,無論男女,抗抑鬱藥的使用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60歲及以上的女性使用率最高(24.3%)。(註3) 台灣的情況又是如何?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服用抗憂鬱劑的民眾,十五年間,成長76%。2019年已即將突破140萬大關。亦即6%的人口,正在服用經研究揭露,會影響血清素高低,但跟憂鬱本身沒什麼關係的化學藥物。

在精神病學的主流組織、藥廠和媒體推波助瀾的公關行銷下,幾十年來,大眾對憂鬱症的普遍認知一直是「血清素低下」導致。服藥人口迭創新高,反應出來的,是行銷的成功,而非治療的成功。

抗憂鬱劑可改變大腦功能及結構

如果這些抗憂鬱劑本身沒有什麼大的實質作用,而僅僅只是安慰劑的功能,血清素的假說破滅,可能影響範圍還不大。問題是這些藥物不但有作用,而且副作用常常很明顯。

萊比錫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於2014年9月發表的研究,發現即使只服用一次抗憂鬱劑(SSRI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可能在3小時內,就改變大腦結構、改變大腦功能的聯通性。這份報告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刊出時,引發醫藥界的震撼。(註4)

2015年年初,同行評審醫學期刊〈心理治療和身心學〉,又出現一條爆炸性的分析研究。主題是停用 SSRI 的抗憂鬱劑,可能導致劇烈而且長期的戒斷問題。也就是,可能會出現全新的、持續的精神疾病。

研究指出,這種類型的戒斷包括:(1)原始疾病以更大的強度和/或疾病的其他特徵回歸,和/或(2)出現新的疾病的症狀。

也因此,這些「症狀」可能很容易被精神科醫生或其他醫師,誤認為是憂鬱症即將復發的跡象,以至於掉入永久服用抗憂鬱劑的輪廻。(註5)

抗憂鬱劑副作用痛苦到令人想去死

進入憂鬱症患者集結的社群網站,或者跟服用抗憂鬱劑的病人談談,他們陳述的副作用,令人觸目驚心:

A女:「治療過程中吃的藥很不對勁,吃了全身發抖,像幾百萬隻螞蟻在爬,根本無法冷靜下來;吃藥後甚至還停經半年、荷爾蒙失調加上全身新陳代謝出狀況,每分每秒都很難受,完全無法平靜,一度想去撞牆,還因此心情低落在家裡輕生,好險家人發現得早,送醫急救撿回一命。」

B女:「醫生給我更多精神科藥,包括抗憂鬱劑。常常腦壓高、眼壓高,同時發生,我就沒辦法控制情緒,會狂哭,哭到睡著,當時的我,覺得快瘋掉了、非常想撞牆,根本就想死!為什麼服用抗憂鬱劑之後,反而想自殺呢?」

抗憂鬱劑與靜坐不能有關。靜坐不能就是非常躁動不安,狂躁,無法安靜坐著。這種焦躁的不適感嚴重時,可能使患者不約而同的認為,去撞牆、跳樓、自殺,還是比較好的解答。

抗憂鬱劑加大劑量,造成濫用

很多醫生會像開止痛藥的方式來開抗憂鬱劑,在抗憂鬱劑的藥效減弱之後,又不斷地加大劑量,造成濫用。

蒙克里夫教授在自己的部落格寫到:這種麻木情緒的藥物,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對極度不快樂、恐懼或困惑的人,有緩解效果,但從長遠來看,服用改變正常大腦化學物質的藥物,可能會產生有害影響。事實上,我們知道抗憂鬱藥物會導致身體依賴。大腦會改變以試圖抵消藥物的影響,然後當民眾錯過服用時間或停止服用藥物時,他們會出現戒斷反應(藥物副作用)。(註2)

蒙克里夫教授在2017年11月,也曾發表抗憂鬱劑相關報告,結論提到:「在一些隨機對照實驗中發現的抗憂鬱劑和安慰劑之間的微小差異,不能轉化為具有臨床意義的效果。醫生需要與正在考慮服用抗憂鬱劑的患者分享這些證據。……藥物只會使(病人的)感受變得遲鈍。需要解決的是引發負面情緒的情況。憂鬱是代表生活中某些方面需要改變的信號。」(註6)

民眾有知情同意權

儘管血清素的高或低,與憂鬱症已脫勾,但是正在服用抗憂鬱劑的朋友,要注意抗憂鬱劑並沒有和副作用脫勾。如果還在服用抗憂鬱劑,了解到真相而想要減藥戒藥的朋友,請勿自行突然停止服用精神科藥物,這樣可能造成危險,民眾應該尋求有成功協助戒斷經驗的醫師及藥師,協助減藥停藥。

知識就是力量,在健康與醫療的領域,民眾有醫療知情同意權,在吞下或考慮使用藥物之前,請為自己弄明白可能的風險和副作用。

有些醫師其實樂於為民眾減藥戒藥,但是礙於種種考量,不會主動提出,也不一定有膽量與主流觀念為敵,光明正大的幫助民眾減藥戒藥。

現在我們知道血清素與憂鬱症無關的真相了,拿出勇氣來,要求您的醫生:「請幫我減藥好吧?」如此既能成就您自身健康,也成就了醫生助人的初衷。

★願意減藥戒藥的醫師&診所(CCHR替代醫療資源):http://www.cchr.org.tw/?page_id=445

精神科治療受害者報告:goo.gl/RAuzDr           

精神科治療受害者通報專線:0906-529995 市話:07-7228011

CCHR網站資訊:www.cchr.org.tw

FB:www.facebook.com/cchrtaiwan

YouTube:goo.gl/CX9FzB

(公民人權協會CCHR是一個有公信力的國際組織,1969年成位,在全球35個國家,有兩百多個分會,關懷心理衛生方面醫療人權、民眾的用藥知情權。)

(註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2-01661-0

(註2)https://joannamoncrieff.com/2022/07/24/how-to-take-the-news-that-depression-has-not-been-shown-to-be-caused-by-a-chemical-imbalance/

(註3)https://www.cdc.gov/nchs/products/databriefs/db377.htm

(註4)https://science.mcmaster.ca/pnb/andrews/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1.00159/full

(註5)https://www.karger.com/Article/FullText/370338

https://www.madinamerica.com/2015/02/stopping-ssri-antidepressants-can-cause-long-intense-withdrawal-problems/

(註6)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00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