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家長:
兒童過動或不專心的現象,經常造成父母或老師的困擾。而兒童心智科或精神科往往僅以外在的行為就將兒童判定為過動症,這可能忽略了生理問題、教育及家庭等其他因素。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於2014年發表官方聲明:「本委員會對於過度施予兒童精神治療興奮劑感到憂心,也對過度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及『注意力不足』甚感憂心。」並公開建議:「不要再將兒童貼標籤為『患有精神疾病』。」
過敏或各式各樣的身體問題,有可能導致孩子甚至成人表面上過動或有ADHD症狀或成因。行為治療、家長親職技巧、情緒管理、社交技巧訓練課程,也會有幫助。而營養、運動、睡眠的品質,可能更是關鍵所在。因此,基於本協會關懷精神醫療領域人權保障及身心健康之宗旨,選擇藥物治療前,或許您可以參酌以下檢查表,排除任何過動或不專心的可能原因,再考慮進一步尋求醫療上的協助或做ADHD診斷,因為沒有任何人比您更懂您的孩子!
[thrive_2step id=’2016′]點擊這裡免費下載自助檢查表(含計分結果)[/thrive_2step]
您可以透過觀察或確認孩子以下情形,並試著調整生活作息或環境因素:
1.一天睡幾個小時?
如果是十二歲以下的學齡兒童,建議每日至少睡足十小時。(註1)
2.早餐吃得營養嗎?
早餐營養要均衡,要包括蛋白質和蔬果,不吃含糖食物及飲料。奶、蛋、肉和蔬果的份量要足夠,最好蛋白質和蔬果要各有二份(一份指一個人本人的拳頭大小)。其實每天營養都要均衡,舉例而言,若鐵質不夠,可能有ADHD的現象。(註2)
3.水喝的足夠嗎?
輕微的脫水現象就可能導致不耐煩、焦躁、吵鬧、迷糊等,用一個人的體重(公斤)x33c.c.是最少需要飲用的水量。而且在此說的是白開水,而非其他口味的飲品。微黃的尿表示已輕微缺水。(註2)
4.每天戶外運動有超過兩小時嗎?
請家長和孩子多聊聊,瞭解他下課時間是否有在運動。另外,縮短安親班的時間,讓孩子放學後可以去公園或球場遊戲活動一到兩小時,消耗多餘的精力。(註4)
5.視力與聽力是否有障礙?
是否有近視或遠視?眼鏡度數有配足嗎?聽力正常嗎?是否需要助聽用品?專家實驗證明,生活中看不清、聽不見,都可能表現出過動及不專心的狀況。(註1)
6.糖和色素等食品添加物吃太多?
許多實驗證明,吃糖和色素會造成過動。加工食品中的部分添加物會破壞神經的組織結構,也會影響感覺情緒,盡可能減少這些東西的攝取。(註2)
7.去驗血、驗尿、照X光,以瞭解是否是重金屬中毒或農藥殘留問題?
研究發現,目前已知鉛、汞、砷、鎘,會影響到神經系統,被診斷為過動小孩的體內鉛含量比沒有此症狀的小孩高出30%;另方面,農藥有機磷會使神經過度興奮,尿中檢出的有機磷農藥愈多,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風險愈高。(註1)
8.是過敏的關係嗎?
孩子是否已經有流鼻水或皮膚癢的情形?過敏的問題也會影響胃腸及腦部功能,孩子極可能因為過敏問題而無法專心或看起來無法安靜。臨床發現,許多孩子找到過敏源後,過動的症狀會大為改善。(註5)
9.是因為資賦優異嗎?
天分高的孩子,在課堂上很容易變得無聊,而顯得注意力不集中。事實上,他們需要更具挑戰性、參與性的活動。(註1)
10.父母會吵架或不和睦嗎?
此事會讓孩子不安,並表現在行為上。父母要學習如何良好的溝通,經營和睦的家庭氣氛。(註6)
11.環境中是否有人在貶抑和挑剔孩子的行為?
問問孩子,他是否有被某人貶抑他的價值,挑剔他的言行或努力,明著或暗著欺負他。必需教孩子如何對付這種人,或者減少孩子和這種人的接觸。(註6)
12.學習的內容是否對孩子難度過高?
學校統一的學習進度,對有些孩子並不適合。找到孩子在學業上困惑或跟不上的章節,甚至可能是去年課本裡的某些內容,讓孩子回頭從那些章節去釐清裡面的資料。(註4)
13.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否有太多不瞭解?
不瞭解會讓人毛躁、不專心。問問孩子是否不瞭解課文、老師課堂上講的話,或是教學影片的內容?父母可以使用字典來幫忙孩子,或上網找補充資料,協助孩子瞭解。(註4)
我們知道:每個健康活潑的小孩是父母心中的願望
社團法人中華公民人權協會 關心您
註: 妥瑞症(英語:Tourette Syndrome、TS),又稱妥瑞氏症、抽动症、托雷氏症、杜雷氏症,跟過動症是不一樣的,妥瑞症患者會不受自主控制地發出清喉嚨的聲音或聳肩、搖頭晃腦等,他本身並非故意或習慣性做出這些動作,目前成因不明。
參考資料:
(註1) ADHD並不存在/理查索爾 著/小樹文化
(註2) 身體平衡,就有好情緒!/賴宇凡 著/如果出版社
(註3) 破解過動兒量表/點子教師行動聯盟部落格http://muchloveforchildren.blogspot.tw/2014/12/blog-post_26.html
(註4) 多運動可提升腦功能/文:運動醫學博士詹元碩/台灣大學體育電子報十一期
(註5) 2010年,中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究過與過動症關係:http://mag.udn.com/mag/vote2009/storypage.jsp?f_ART_ID=237015
(註6) 致命的錯誤DVD/國際公民人權委員會出版